张謇的做事与为人
日期:2023-12-06 08:38:52  发布人:jwb  浏览量:73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祖籍通州,生于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曾参与朝鲜平叛和清末立宪运动、东南互保、民国组建等重大政治活动,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先后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把张謇列为近代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个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张謇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做事风格和为人准则,值得今人学习。

廉洁办厂,不占分文

张謇出生于世代务农之家,幼时勤学苦读,历经坎坷取得功名,先后在清政府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任职。张謇有强烈的报国之志和深厚的为民情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辞官归里,走上实业救国之路。

光绪二十五年(1899)五月二十三日,张謇筹办的大生纱厂历经千难万苦建成开车,船载车运的机纱源源不断运出唐闸。两江总督刘坤一获悉后向张謇表示祝贺,张謇吐露肺腑之言,向他坦陈“时时存必成之心,时时作可败之计”的艰辛历程:“先后五年,生计赖书院月俸百金,未支厂一钱;全厂上下内外数十人,除洋工程师外,一切俸给食用开支,未满万金耳。”

为了创办大生纱厂,张謇克勤克俭,不领一文工资达数年,出门办事从不住高级宾馆,都住在朋友家。他以克己奉公的廉洁作风率先垂范,教育执事百工共同担负职责,铭记“坚苦奋励,则虽败可成;侈怠任私,则虽成可败”的道理。张謇的创业经历让刘坤一感慨良久,赞之“事缘君之功,苦则君所受。”正因为张謇一心办工厂,一切为事业,才有了大生纱厂的诞生,才有了日后大生集团的崛起。

制度管理,以身作则

大生纱厂正式运行后,张謇亲自撰写《厂约》和23个部门章程。《厂约》将董事、帮董、执事等作了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告诫上层管理者相互间不得扯皮,如果在引进人才上营私舞弊,追查推荐者的责任。《章程》则对大到工场(厂),中层的车间、科室、职能部门、办事机构,再到消防、巡厂等最底层,编织起环环相扣、全面覆盖的管理网络。通过这些精细的制度设计,权责分明,事事有规,突破了传统手工业作坊式管理,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新生产力发展要求。

张謇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管理到位,工厂则正常运行,赢利可保;管理松弛,则人浮于事,滋生贪污舞弊,必定自毁工厂。厂约厂规,正如一部中国人尝试近代管理的宣言,反映出张謇实业救国之路既立意高远,又脚踏实地。随着事业的扩大,这种制度管理的思想不断完善。无论是垦牧公司、盐业公司,还是各类学校、养老院等,他都紧紧抓住规划设计、选人用人、资金筹集、制度建设四大环节。

制度制定后,张謇带头执行。一次到南通师范听取汇报,超过了规定的熄灯时间,舍监黄士高进门将灯熄灭,称如不遵守制度,其他人就不好办了。张謇即宣布工作汇报就此停止。学期结束评议时,有人提出黄固执呆板,不可任用。张謇却说,制度既然制定,学生、老师、校长都该一视同仁遵守,黄士高忠于职守、落实制度的工作态度值得学习。由此,黄仍被留用。

张謇出行一向轻车简从,反对迎来送往。他来回于常乐与通海垦牧公司、二厂,或上海回来从三和港上岸到二厂、公司,都是乘独轮小车,从不坐轿子。到达垦区荒滩,常坐牛车下去巡视。

卖字筹资,倾力慈善

张謇以救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安定为己任,在兴办实业、教育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致力于推进慈善事业。不完全统计,张謇先后创办各类慈善事业16家,开创中国民办慈善事业之先河。

然而这个前无古人的慈善家,没有巩固的社会基础可以倚靠,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张謇慨叹:“求助人必无济无已,惟求诸己”。而他赖以挣钱的行当“唯鬻字耳”。据《张季子九录》记载,从光绪三十二年到民国十三年的18年间,张謇为兴办新育婴堂、残废院、养老院、盲哑学校等慈善事业至少鬻字7次,每次短则1月,长则经年。

张謇通过卖字筹集了多少资金,没有确切记载和统计。张謇写于民国元年的短文《感言之设计》中讲到,兴建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等慈善事业造了个粗略预算,共需二三十万元之多!从中大略可以想见他兴办慈善事业的艰巨。

不徇私情,严格家教

张謇注重家风家教,对亲属决不护短。张謇因长期没有自己的孩子,对两个侄子特别关注。但他们游手好闲,赌博成性,多次谈话教育,仍屡教不改。长房侄子念祖仗势欺人,作恶甚多,妨碍乡民。民国5年(1916)农历正月初一至敦裕堂宅肆蛮无礼。张謇第二天即给海门县知事写信,令警所送念祖于海门习艺所管教改造。长房侄子承祖,不仅在本地胡作非为,竟然闯至崇明县大闹公堂。崇明知县通报张謇,张謇明确答复:“依法惩处”。张謇严处二侄的故事很快传开,百姓无不称颂。敢从自家人开刀,威信不言自高。每当有纠纷闹事,只要张四先生出来一句话,谁都听从。

张謇故居濠南别业大厅中央摆放着一件珍贵文物,即《家诫》石碑。民国十年(1921),69岁的张謇渐渐感到暮年临近,迫切希望唯一的儿子张孝若能够尽快成才并继承家业,因而亲笔题写并请人镌刻《家诫》石碑。序言为张謇所写,另外选取了刘向、诸葛亮、颜之推、朱熹等从西汉到宋代七位名人的诫子语录,这些至理名言涉及学习、修身、交友、做事等各方面。张謇的《家诫》对张氏子孙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也成为后人开展家风教育的经典教材。(信息来源:江海清风网)


网站地图